美术学院
首页 - 党建学工 - 党建工作

美术学院学生党支部党员接力讲系列活动第一讲“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

来源: 美术学院 添加时间: 2024-10-27

  2024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103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重要节点,具有庄重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这一里程碑式的年份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的辉煌历程,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庆祝这一周年,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特此美术学院举办党员接力讲系列活动,以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汲取他们所产生的精神力量,转化成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激励着全体党员继续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01
  带头筑牢政治灵魂微信图片_20241114195411.jpg为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回顾党的奋斗历程与光辉历史,表达对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之情,美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陈曾、学生党支部书记杨济源、辅导员张一鸣、辅导员刘庆典、美术学院学生党支部一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目的就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激发前进动力,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和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此,美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陈曾指出:
  第一,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就要学习他们一流的政治素养。政治标准都是第一位的。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在危险考验面前无畏无惧、敢于向前。
  第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就要学习他们一流的工作状态。全体党员干部要对标先进找差距。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
  第三,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就要学习他们一流的工作担当。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就要主动承担、勤勉尽责,党纪国法的尊严和权威不容践踏。
  第四,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就要学习他们一流的自我要求。你们是党员、希望你们要牢记党的宗旨使命,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引领群众接力探索,接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不懈努力。
微信图片_20241114195414.jpg美术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杨济源指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保持“满分”的状态、“赶考”的清醒,以“一日三省”的行为自觉,做好优秀共产党员精神的“笃学者”“传播者”“践行者”。
一是学习理解要“入木三分”,深做“笃学者”。要按照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重要要求,牢牢把握核心要义,以优秀共产党员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做到时学时新、常新常学,让优秀共产党员精神入脑入心。
  二是宣传宣讲要“声声入耳”,巧做“传播者”。学习宣传优秀共产党员精神,既要整体把握,又要突出重点。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自觉做优秀共产党员精神的“活教材”,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入一线、俯下身子,将优秀共产党员精神和联系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巧做一名“传播者”。
  三是贯彻落实要“身入其中”,实做“践行者”。学习贯彻优秀共产党员精神,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将“理论观点”变成“实际行动”,切实把优秀共产党员精神落实到各方面,体现到工作中。要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担当精神,以“钉钉子”精神和“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一件接着一件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以实际行动做好优秀共产党员精神的“践行者”。微信图片_20241114195416.jpg   02
  南袁北李——李振声微信图片_20241114195419.jpg
  李振声
  1931年2月出生
  山东淄博人
  中共党员
  遗传学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
  有“当代后稷”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微信图片_20241114195422.png   03
  突破远缘杂交瓶颈培育“小偃6号”
  小偃系列微信图片_20241114195426.jpg   工作经历——小偃系列
  1956年,李振声从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奔赴西部小镇陕西杨陵(现为杨凌区),在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现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始小麦育种的研究。
  1964年,成功培育出抗病、高产、稳产且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
  1978年,李振声带领课题组“鏖战”22年的成果——高产、抗病、优质的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在初步生产推广应用中取得良好效。同年起,李振声创立蓝粒小麦与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大幅缩短远缘杂交育种周期至3年,引领技术实用化新途径。其成就促使1986年首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会会议在西安召开,显著提升我国小麦遗传育种领域的国际地位。
  1981年,李振声通过品种审定到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一等奖,累计推广2400万亩,开创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大面积推广的先例。
1986年,李振声作为地方组织委员会主席,主持在西安召开的“首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研讨会”。
1987年,提出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的建议并在中国科学院率先组织实施 “农业黄淮海战役”,为促进中国粮食增产发挥带动作用。
  90年代初,李振声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麦育种新方向和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观。他培育的小偃54小麦新品种广泛推广,累计超700万亩。其“少投入、多产出、环保、持续”的育种目标,已成业界共识与农业973项目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
  1999年到2003年间,李振声在中国粮食生产出现连续5年减产时,及时提出争取三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
  2011年,李振声针对环渤海区域,提出“渤海粮仓”计划,旨在改良盐碱地。他主导培育的耐盐小偃麦“小偃60”成为该计划核心品种。他团队建立小偃麦种质规模化创制体系,并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小偃麦耐盐特性的方法。“渤海粮仓”项目成功推广8000余万亩,显著增产并带来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
  04
  回应“谁来养活中国”的世界之词微信图片_20241114195431.jpg
1
“谁来养活中国”的世界之词
  2005年4月22日,在博整亚洲论坛“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圆桌会议上,李振声以“谁来养活中国?——自己养活自己”为题作报告,以我国近15年农业发展的事实回答了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微信图片_20241114195434.jpg
2
“谁来养活中国”世界之词的成就证明
  李振声团队培育的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包括小偃4号、5号、6号、54号、81号等,广泛推广超2亿亩。其中,小偃6号尤为显著,增产显著,年种植峰值超千万亩,引领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大面积应用。
  1985年,李振声等科研人员和他们培育的小偃6号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初,李振声从我国地少、人多、农业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出发,开始探索通过品种改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开创了以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为突破口,以“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小麦育种新方向。
  李振声在1993年北京主持第八届国际小麦遗传学会议。这项工作扩大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为植物细胞和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李振声通过蓝单体获得大量的缺体小麦(染色体数目40),经连续自交选择,获得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建立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用化开辟一条新途径。
  2022年,李振声院士团队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开展盐碱地科研工作。微信图片_20241114195437.jpg
3
回应“谁来养活中国”的举动从未停歇
  继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之后,李振声即与中国科学院的农业专家筹划组织“渤海粮仓”预研工作。
  2011年,他提出建设“渤海粮仓”,向盐碱地要粮。2013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正式启动,实现环渤海地区5年增粮200多亿斤。
  2020年,年近90岁的李振声又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设想,以确保我国饲料粮安全.。
  几十年来,李振声一直在以拼搏创新的实际行动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回应着“谁来养活中国”的世界之问。
  05坚守初心做薪火相传领路人   日复一日深耕麦田
  李振声取得多项斐然成就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 全国劳动模范
  1982年 陕西省劳动模范
  1983年 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5年 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
  1989年 陈嘉庚农业科技奖
  1990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1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 】
  1995年 何梁何利农业科学奖
  2005年 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
  2006年 国家最高科技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9年 学术讲演奖
  2010年 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李振声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
  2014年 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2016年 杰出作物学家奖
  2024年9月13日 共和国勋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微信图片_20241114195442.jpg微信图片_20241114195445.jpg
1
以身作则,辛勤耕耘
  李振声一辈子与小麦结缘,最爱谈的也是小麦。如今,李振声已经90多岁高龄,依旧与小表为伴。每年入冬前,李振声都要带学生去田里看小麦的苗期繁茂,性早春去调查小麦的抗寒性,五六月在田里指导选种。守望麦田,拯救麦田,他是带领中华民族走出饥荒的领路人,也是带领广大劳动人民走向富足的民族脊梁。
2
鞠躬尽瘁,薪火相传
  曾有记者问李振声:“75岁之后,您给自己定的任务是什么?”他说:“要继续着力培养青年一代,促进他们的工作有更大发展。
3
以梦为马,持之以恒
  李振声说:“一个人一生中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目标必须明确、集中,要跟着国家需求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
  
编辑/宋坤译
审核/宋坤译、杨济源、陈曾
浏览量: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