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艺无界·匠心共融
共鉴陶艺魅力,共贺大艺二十五载
值此大连艺术学院建校二十五周年华诞之际,学院隆重举办"国际陶艺艺术家工坊作品交流会",诚邀来自韩国、日本、泰国、土耳其等国的16位国际知名陶艺大师齐聚一堂。艺术家们以陶泥为创作媒介,以火焰为艺术语言,展开一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深度对话。通过五场高水平的艺术交流会,从技艺传承、文化融合、创新表达三个维度,生动诠释了陶艺艺术所蕴含的人文温度、哲学思考与生命张力,为校庆系列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与国际色彩。
01感受爱与艺术的交融
爱·传承·烈焰——东南亚陶艺的炽热情怀
火焰跳动,陶土涅槃。在庆祝大连艺术学院建校25周年的国际陶艺工坊交流会上,由四位陶艺家——薇拉达·布阿邦拜、塔内·凯高、李成雄、碧·素提甘联袂呈现。他们以“火”为媒,以“爱”为魂,将东南亚陶艺的生命力与人文温度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带来一场直击心灵的视觉与精神盛宴。
1. 薇拉达·布阿邦拜
灵感来源于校园里自由奔跑的流浪狗,她用陶土捕捉这只毛茸茸朋友最生动的瞬间姿态。经过精细的手工捏塑,保留了陶土最原始的质感,同时通过釉色的巧妙运用,让小狗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并且了解到中国用“520”表达爱,用“520”的数字编织了小狗的衣服。
Weerada表示:"艺术源于最平凡的日常观察。校园里的这些小狗不仅是环境的点缀,更是陪伴师生们的温暖存在。"这种将生活观察转化为艺术表达的方式,正是Weerada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
2. 塔内·凯高
塔内特别介绍了这组充满互动性的雕塑作品。每件作品都以灵动的小动物为造型,巧妙设计了可自由组装拆卸的结构。观众不仅能观赏作品的完整形态,更能通过亲手拆解与重组,感受艺术创作的过程乐趣。
"我希望打破艺术品只能远观的界限,"塔内分享道,"这些可拆卸的小动物就像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亲密接触,也需要用心呵护。"
3. 李成雄
艺术家李成雄详细讲述了他在农开地区发现特殊黏土的经历。这种具有独特矿物成分的当地泥土,经过他反复的烧制实验和配方调整,最终呈现出令人惊艳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家通过视频资料展示了从原料采集到成品烧制的全过程,让观众直观感受材料转化的神奇历程。
"每片土地都藏着独特的艺术密码,"李成雄说,"农开的黏土教会我用更谦卑的心态面对自然材料。"他的实验不仅拓展了陶瓷艺术的材料边界,更体现了一位创作者对大地馈赠的珍视与尊重。
4. 碧·素提甘
Pim特别介绍了她以"电线"为灵感的本次作品,象征着生命中那些看似脆弱实则坚韧的情感连结。艺术家坦言,这个创作灵感源自她与母亲之间那种无法割舍的羁绊——就像电流般无形却真实存在,像火焰般炽热而永恒。
"火焰是最诚实的创作伙伴,"Pim分享道,"它既具有破坏力,又能赋予材料新的生命。"
02东方陶韵的跨界对话
新·传承·创新——韩日陶艺家的当代诠释
陶艺的东方美学,在三位来自韩国与日本的艺术家手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姜圣珠、金广来、日原悠子以各自的文化背景为根基,用陶土讲述跨越国界的艺术语言,为大连艺术学院25周年校庆陶艺工坊带来一场深邃而灵动的创作盛宴。
1. 姜胜朱
姜胜朱教授以独特的艺术语言重构了时间的维度。在她细腻的陶土塑造中,历史的回响、当下的凝视与未来的期许交织共生,形成跨越时空的女性对话场域。这种突破性的创作视角,既蕴含着对女性历史地位的深刻反思,更展现了当代陶艺对传统叙事的创造性转化。
她的作品揭示了一个永恒的艺术命题:女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明进程的塑造者。那些看似脆弱的陶土形态,实则承载着坚韧的生命力——即使形体在时间中斑驳,精神的印记终将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基因,以独特的艺术色彩被不断重新诠释。这既是对女性力量的礼赞,也是对历史延续性的深刻诠释。
2. 金广来
金广来教授的创作模糊了陶艺与雕塑的边界,这位以陶瓷为起点却不止于陶艺的创作者,正在重新定义泥土作为艺术媒介的边界。
在分享会上,金广来教授特别介绍了他在京畿陶瓷双年展中的创新呈现。不同于传统陶艺展览,他的项目融合了装置艺术、行为表演和公众参与,让泥土成为连接艺术与生活的奇妙纽带。
他的创作打破了陶艺的固有框架,将陶瓷元素融入当代艺术语境,创造出独特的跨媒介体验。
3. 日原悠子
这件由数颗核桃与船型结构组成的作品,核桃象征生命的坚韧与延续,而悬浮的船体则暗示人类命运的漂泊不定。日原悠子艺术家通过材质的对比与空间的营造,唤起观众对环境保护的深刻反思。
"我的方舟不只为拯救人类,"日原悠子教授解释道,"而是重建所有生命平等共处的可能性。"在气候变迁的时代,这艘"艺术方舟"承载着对和谐共生的美好期盼。
编辑/宋坤译
审核/宋坤译、杨济源、陈曾
审核/宋坤译、杨济源、陈曾
浏览量: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