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难当头,为保存中国文化教育命脉,三校被迫南迁,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开课。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战火危及长沙、临大师生被迫西迁。1938年4月,临大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01
文化抗战 学人报国
西南联大在昆八年,办学环境极度简陋和艰难。但全体师生精诚团结、和衷共济。这里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大家坚持为国育才,全力投入治学研究,积极服务抗战救国,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秉持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理念 ,西南联大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




联大著名人物代表

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教授。本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留学美国,学美术、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
著有诗集《红烛》《死水》,表现了对祖国深挚的感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在形式上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风秾丽深沉,结构整饰谨严。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取得相当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 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后,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投身反对内战的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8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有《闻一多全集》行世。
03
联大人杰 志业昭彰


西南联大虽存世短暂,却如星辰照亮教育史。培养的杰出人才,在各领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如今,时代巨变,我们身处和平盛世,却始终铭记联大精神。那是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对家国的赤诚热爱。我们定将传承这精神,为国家富强不懈奋进。
愿你们欣慰,这盛世,已如你们所愿 。
西南联大
抗战烽火中三校联合
虽条件艰苦却大师云集
光阴奉献祖国
培育英才无数
传承文化血脉
其精神如炬如太阳无私
照亮后世
END
编辑/宋坤译
审核/宋坤译、杨济源、陈曾
审核/宋坤译、杨济源、陈曾
浏览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