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
首页 - 党建学工 - 团学工作

西南联大博物馆|美术学院专题记录红色印记汲取奋进力量

来源: 美术学院 添加时间: 2025-01-19

抗战烽火 教育长征640.jpg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被日军占领,南开大学被炮火摧毁:几成废墟。
  国难当头,为保存中国文化教育命脉,三校被迫南迁,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开课。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战火危及长沙、临大师生被迫西迁。1938年4月,临大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01
  文化抗战 学人报国
  西南联大在昆八年,办学环境极度简陋和艰难。但全体师生精诚团结、和衷共济。这里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大家坚持为国育才,全力投入治学研究,积极服务抗战救国,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秉持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理念 ,西南联大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640.jpg“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西南联大师生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复兴为己任,纷纷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时代洪流之中。他们或激扬文字、唤起民心,鼓舞斗志,号召和参与全民抗战:或致力于教育教学,重视科学研究、注重学术报国,运用知识和技术服务抗战救国:或投笔从戎,奔赴前线,为驱逐仇寇奉献力量,甚至不惜牺牲年轻的生命。640.jpg追求真理民主堡垒。联大师生继承五四运动、“一二·九” 运动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西南联大成为大后方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策源地,赢得了“民主堡垒”的光荣称号。从打破“皖南事变”后国统区沉寂局面的“倒孔”运动,到举世震惊的“一二一” 运动,联大师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640.jpg西南联大在滇的八年,是极不平凡的八年。抗战烽火中,云南这片红土高原无私地接纳和滋养了联大师生,见证了一代学人的刚毅坚卓:联大师生的到来、也为祖国边陲的云南注入了新的活力,“导扬文化、恢弘学术”,“一时文教之盛,使昆明屹然成为西南文化之中心”。640.jpg02
  联大著名人物代表640.jpg 闻一多(1899-1946)
  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教授。本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留学美国,学美术、文学。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
  著有诗集《红烛》《死水》,表现了对祖国深挚的感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在形式上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风秾丽深沉,结构整饰谨严。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研究中取得相当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 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后,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投身反对内战的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8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有《闻一多全集》行世。
  03
  联大人杰 志业昭彰640.jpg西南联大在滇八年间,先后有8000多人就读,毕业约4000人。据统计,联大师生中有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75位院士、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8位为民族独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以及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和在各条战线默默奉献的建设者,铸就了中外高等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640.jpg回首往昔,在民族危亡关头,是你们勇挑重担,以非凡魄力创办西南联大。战火纷飞,物资匮乏,却未能阻挡你们育人的脚步。大师们倾囊相授,学子们苦学不辍。
  西南联大虽存世短暂,却如星辰照亮教育史。培养的杰出人才,在各领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如今,时代巨变,我们身处和平盛世,却始终铭记联大精神。那是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对家国的赤诚热爱。我们定将传承这精神,为国家富强不懈奋进。
  愿你们欣慰,这盛世,已如你们所愿 。
  西南联大
  抗战烽火中三校联合
  虽条件艰苦却大师云集
  光阴奉献祖国
  培育英才无数
  传承文化血脉
  其精神如炬如太阳无私
  照亮后世
  END
  
编辑/宋坤译
审核/宋坤译、杨济源、陈曾
浏览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