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
首页 - 党建学工 - 团学工作

【美育浸润行动】梦想创造室AI画笔下的未来,童心与家国共成长(二)

来源: 美术学院 添加时间: 2025-06-05

  在辽宁省丹东市的几处乡镇学校的教室里,有一群孩子用稚嫩的画笔描绘心中的世界,而一群满怀热忱的支教大学生,正用科技与爱心让这些充满着童真童趣的作品“动”了起来。微信图片_20250705140440.jpg   童画智启新篇
  我院美术学专业学生支教团深入美育资源匮乏地区,以知识播种希望,用创意点燃艺术梦想。他们运用AI技术将孩子们的画作转化为动态动画,让画中山川流转、小鸟翱翔,使童真想象力以鲜活形态生动呈现。
  艺梦智绘流光
  这不仅是一次科技与艺术的碰撞,更是一场爱的传递。关于这次创意的设计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微信图片_20250705140452.jpg   支教老师:刘月平微信图片_20250705140455.jpg微信图片_20250705140458.jpg   支教地:城山小学
  首次用AI将学生简笔画转化为动画,我被技术与童真碰撞的奇妙效果震撼。静态画面“活”过来,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想象力被放大的魔力。AI打破创作壁垒,实现即时反馈,重塑了孩子们对艺术的认知。
  但AI在还原作品时,总会不自觉“修正”孩子画作中的“缺陷”,这让我意识到,那些成人眼中的“不完美”,正是儿童艺术最珍贵的童真。在AI时代,艺术教育应引导孩子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束缚,让他们在虚实交融的创作中,成为探索未来的数字先锋。微信图片_20250705140509.jpg   支教老师:王美彤微信图片_20250705140512.jpg微信图片_20250705140517.jpg   支教地:东土城小学
  AI将童画变为动态影像,这场视觉革新让我深思艺术、科技与童真的关系。以往静态绘画转动态门槛高、耗时久,而AI凭借算法与学习能力,快速解析童画风格生成动画,打破技术壁垒,赋能艺术表达。创作中,AI负责技术转化,孩子的独特创意是核心。二者协作,孩子提供灵感,AI赋予动态语言,既保留本真,又革新了创作主体关系。微信图片_20250705140522.jpg   支教老师:张廷洁微信图片_20250705140524.jpg微信图片_20250705140528.jpg   支教地:长山小学
  本次课程将AI与儿童绘画融合,探索数字艺术教育新路。学生用AI把手绘角色变动画,体验创作转变,激发表达热情。跨学科融合培养系统性思维,课程还融入科技伦理教育。虽存在设备限制问题,但教师已转变为引导者。课程表明,AI能降低创作门槛,但守护童真想象力才是核心。未来可拓展应用场景,深化技术与艺术的对话,助力孩子成为数字时代造梦者。
微信图片_20250705140533.jpg   支教老师:李洪源微信图片_20250705140536.jpg   支教地:马家岗中学
  执教《AI童画变“动”画》课程,收获与惊喜并存。备课之初,我满心担忧难以讲清技术原理。但课堂上,看着学生们兴奋地将手绘小猫小狗变成灵动动画,热烈讨论添加特效,我深刻体会到科技赋能课堂的魅力。学生们迸发的奇思妙想,更让我意识到,AI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是师生共探新知的桥梁。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未来教学需打破常规,与学生携手在创新中共同成长。
  四翼展教梦
  支教团的李洪源、张廷洁、刘月平、王美彤四人用智慧与热情,为支教地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也让更多人看到教育的力量。他们的行动,是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最好诠释。
  为这份温暖创新点赞!愿爱心化作星光,照亮孩子未来。支教永远是进行时,美育浸润之路,我们步履不停。
  
编辑/宋坤译
审核/宋坤译、杨济源、陈曾
浏览量:96